學習分享
本頁瀏覽統計
手機版:
1546
電腦版:
2443
總計:
3989
全站瀏覽統計
手機版:
218902
電腦版:
3344869
總計:
3563771
文章分享

上學不只是孩子的事

 

孩子開始上幼兒園是一件大事,父母不再是唯一影響他的人。父母將學習如何一起與他人合作,共同教育孩子;而老師也將學習面對幼兒,也面對一個家庭。
孩子上學,正是孩子、父母、老師三方面共同學習的開端。

學習檔案 幫助親師對話
  其實,老師對孩子的觀察記錄,並不是為了「給爸媽看」而做的功課,背後更重要的用心,是在觀察孩子在課程或環境安排中,究竟經驗了什麼?學到了什麼?老師如何透過這些觀察記錄修正自己的教學目標,以孩子的發展、能力、興趣,做出更好的教學預備。
  不過,對於曾經從孩子出生開始就立志寫寶寶日記、第一次送孩子上學,剛開始學著適應整天看不到孩子的癡心父母而言,多少能滿足一下自己沒有親臨幼兒園現場的不安,也看得到孩子是怎麼長大的。


老師越關心 父母樂參與
  親師互動有相互鼓舞作用。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附設的「家庭、社區、學校與兒童學習中心」的研究顯示,經常從老師那兒獲得孩子正面訊息的父母,比少與老師有正面溝通的家長,更關心孩子的教育,且積極參與
  所謂正面訊息,包括在校的學習活動、課業的進步情況等等。這些溝通,讓父母感受到老師對孩子的引導,並提升父母的自信心,樂意在家配合鼓勵孩子學習。

 

親師互動 報喜也報憂
  無論國內國外,很多時候,老師們會有盲點──發現孩子有行為問題或學習情況不佳時,才找家長溝通,而這些負面的訊息往往影響到父母與學校之間的信任感,甚至讓家長懷疑自己的教養方式,或質疑老師的教學專業。所以,親師溝通時,必需平衡,千萬不要忽略報喜和報憂是同等重要的


家長參與 孩子有榮譽感
  台灣的父母對幼兒園的親子活動頗為熱中,漸漸也有較多父母會當志工,成為故事媽媽或為孩子上課,成為老師的教學資源。對孩子而言,爸媽的參與就像自己能當小幫手一樣,是一種榮譽。
這種「家長參與」的模式,在日本也很常見。日本媽媽多半對幼兒園活動很熱心,會擔任遠足的小隊長或遊園會的攤位負責人等等,園方也會設計活動,讓爸爸在假日可以參加。
  至於常態的親師溝通,則著重在入園前的講習會,教媽媽為孩子準備用品、養成孩子生活習慣等等。入園後則多用聯絡簿溝通,或是接送小孩時直接對話,也有定期的家長會。看似耳熟能詳的情境,如果爸媽不把握實踐,也就平白錯失自己和孩子的成長機會

建立共識:孩子學什麼才幸福?
  「孩子學什麼才幸福?」是親師間必須建立的最基本共識;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黃迺毓教授在《家園同心》(信誼)一書中呼籲爸媽與老師:我們要學習區分「必須學的」、「應該學的」、「可以學的」三者差別。
  
「必須學的」是對任何人都很重要,如果沒學會將會很不快樂,甚至活不下去,譬如:自信心、愛、自知、判斷力、溝通能力等。
  
「應該學的」是指生活在這個社會、這個時代,一個人需要學會的,如果沒學會,將會無法適應這個社會,生活上會有許多困難,但不至於活不下去,譬如:數學、常識等,我們通常視為「學科」的東西。
  
「可以學的」是不但具備前兩項,更進一步要使人生更多元化,學了有益無害,沒學只是個人生活的遺憾,不至於活不下去,譬如:才藝。
  對每個人來說,「必須」「應該」「可以」次序也許不同,但對每一個幼兒來說,在人生的開端,奠基的養分是老師和父母需要共同攜手構築的。

 

新北市私立民生幼兒園 電腦版 手機版
地址:新北市新莊區自立街214巷9弄1號
電話:02-29923340 02-29925389 傳真:02-29929119 電子郵件:johnch6833@hotmail.com 管理介面